国产成人电影

浙东物理前沿讲坛第328讲:“三次”量子化与宏观量子效应的实验发现 ——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解读
发布时间: 2025-10-31 21:00
作者:
点击:[]

报告人:孙昌璞 院士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

邀请人:蔡荣根 院士

报告时间:2025年11月2日(周日)15:00

报告地点:龙赛理科楼龙赛报告厅

报告人简介:孙昌璞,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创院院长。曾任东北师大教授,中科院理论所研究员和北京大学客座讲席教授。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美国ISI“经典引文奖”等奖励以及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他长期从事量子物理、数学物理、量子信息基础理论的研究。目前工作集中在国家需求牵引的基础研究方面,如能源物理、复杂体系统计热力学和可靠性理论。他长期组织参与我国物理学科战略规划工作,目前是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副主任,并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北京大学物理学科卓越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主任。著有《量子力学现代教程》和《经典杨-米尔斯场理论》等。

报告摘要:2025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宏观系统量子隧道效应及能级量子化的开创性实验工作。报告将从量子力学百年的发展逻辑出发,阐述此次获奖果的科学意义: “一次量子化”阶段从1925年到1930年代中期,主要是对单粒子进行正则量子化; “二次量子化”从1930年代开始到1970年代, 对多体系统(或场)进行量子化,导致了超导 BCS 理论与基本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而第三阶段的“三次量子化” 从1980年代开始,把“二次量子化”多体系统对称性破缺中“涌现”出来的宏观序参量(如超导相位差),作为新的量子化对象。2025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是“三次量子化”(即序参量量子化)研究的核心结果—— 宏观量子叠加效应和能级量子化,完成了确定性实验验证,也可视为宏观体系中薛定谔猫态物理效应的首次实验发现。报告由此阐释了为什么宏观量子现象研究(如超导约瑟夫森效应、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此前已多次获诺奖, 本次会再次表彰同类领域的工作?需要指出的是,超导量子计算和冷原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等前沿研究热点也是推动这方面工作获得2025诺贝尔物理学奖一个动因,我们期待与量子计算相关的“三次量子化”能够像“一次、二次量子化”引发核能、激光、半导体技术革命一样,真正推动科学技术进步进入宏观量子时代。

欢迎各位感兴趣的师生观摩、学习!